7月12日至14日,信息工程学院与资源工程学院联合组建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武定县开展了一系列以红色教育和乡村振兴调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寻访红色印记、调研特色产业等行动,让青春的力量在基层一线焕发光彩。

7月12日:踏访红色足迹,感悟革命初心
云岭红迹探寻团首站到达武定狮子山红色文化馆。馆内,泛黄的《新青年》杂志残页、锈迹斑斑的步枪与红军马灯、日用品等实物,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故事。同学们驻足于一幅幅像章,一件件日用品、军需品前,深切体会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从文化馆出发,团队沿3.5公里长征主题步道徒步近两小时,抵达海拔2100米的红军哨。这座曾为红军警戒放哨的山岗,如今已是俯瞰武定县城的观景台。同学们在此列队宣誓,誓言与田间劳作声、村庄欢声笑语交织,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注脚。活动中,武定县依托狮子山红色资源打造的“红途阡陌·智汇彝乡”田园综合体,让大家看到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鲜活实践。

7月13日:调研乡土资源,助力产业振兴
上午,20余名师生在武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的中共武定特别支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中,大家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并与纪念碑合影留念。

随后,团队成员在云南吴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实地参观种植基地,并详细了解企业在特色农产品培育、规模化种植、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模式,以及带动农户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下午,队员们沿青石板路走进木高古红军长征纪念馆,在管理员讲述中聆听革命时期的红色故事,考察古村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及旅游开发潜力,探讨如何在保护原貌与红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激活乡土资源,助力乡村旅游。



7月14日:科技赋能农业,推普助力沟通
清晨,团队抵达永银农业产业园,在负责人带领下参观智慧温室、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和数字农业控制中心,深入了解“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当看到电商农业合作、物联系统等现代技术时,成员们感叹“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在产业园内,公司许经理分享了国家级劳动模范张永芬的经历及企业“多乡村集合、多模式发展”的融合路径,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指导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沉浸式劳动教育,让青年理解多模式发展与多专业结合的意义。

下午,团队在正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孩子们开展互动活动。团队开设“普通话快乐课堂”,以游戏、儿歌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们纠正发音、积累词汇。领队老师强调,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沟通,更是文化“通心工程”,团队将持续通过“劳模精神宣讲+推普助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此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在红色足迹中汲取了奋进力量,又在调研与服务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接下来,团队将梳理武定县的资源与文化优势,结合专业所长形成实践报告,为当地发展贡献切实建议。
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